大清帝国的时代,是由一六三六年首任皇帝皇太极即位算起,至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,第十一任皇帝溥仪退位宣告终结,为期两百七十六年。就到底,大清帝国的建国者皇太极是满洲人,并非汉人,且他选择即位之处藩阳,现今虽是中国辽宁省的省会,但在当时仍处于中国领域之外,属于后金国的首都。就在这里,满洲人、蒙古人与汉人三大种族聚集在一起,召纪大型会议,将后金国第二代大汗——皇太极选择为共同的皇帝。
满洲人是住在辽河东方的狩猎民族,使用的语言属于通古斯语系,过去被称呼为「女真(女直)」;但是「女真」在通古斯语中,带有相封于「具勒」的「棣属臣民」之意,因此他不愿再用「女真」这个名讳,而改称为满洲人。
一六三六年参加大清帝国建国活动的蒙古人,是辽河以西的游牧民族,使用蒙古语,原本是奉建立大元帝国的忽必烈家子孙为领主的种族;但是早在前一年,戈壁沙漠以南的蒙古人,就已经被纳入后金国的势力之下。
同样参加大清帝国建国活动的汉人,当时居住在辽东从事良耕生活;他们乍看之下虽是汉族,实际上是在十三世纪的蒙古时代,曾六度受到蒙古军队的侵略、被带来满洲的高丽人后裔。
这三大种族是清朝统治下人种的骨干,因此一直到后世,清朝的官方语言都是满、蒙、汉三种语言,称为「(满蒙汉)三体」。
要举「三体」的例子,清朝的建国者皇太极,在满文为、蒙文是,汉文则是「宽温仁圣皇帝」之称。这三个字词语意皆同。至于年号,满文、蒙文,汉文则是「崇德」。
清朝的官方历史记录《实录》,也是以三体撰写而成。这种撰写方式往上可以追溯到记录大清首任皇帝皇太桎的父亲——努尔哈赤生平的《大清太祖武皇帝实录》 ,直至末代皇帝溥仪的前一任皇帝——光绪的《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》,《实录》代代都是以满文、蒙文与汉文三醴所书写而成的官方记录。
建国时期的「三体」传统,延续到帝国的最后一刻。一九一一年,中国南方各省的新式军队,在出身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青年军官统率之下揭竿起羲,宣布独立(史称辛亥革命);这起事件导致清朝最后一任皇帝——溥仪,于一九一二年退位,这一年,是「宣统」三年,宣统这个年号,在满文为、蒙文为。如上所示,在清朝存续于历史上的期间,官方的记录向来都是以满、蒙、汉三种语言,持续编写而成。
不只是语言,在清朝统治阶层的八旗当中,也包括满、蒙、汉三个种类。
清朝的军制—–「八旗」,原本是由军旗的颜色而诞生的称呼。军旗以黄、白、红、蓝四色为区分,又以镶边的有无:区分为正黄旗、镶黄旗、正白旗、镶白旗、正红旗、镶红旗、正蓝旗、镶蓝旗八种,因而有八旗之称。其中,正黄旗、镶黄旗与正白旗这三旗直属于皇帝统辖,称为「上三旗」,其他五旗则是诸王所私有。
一旗之下有五甲喇,一甲喇之下有五佐领。大部分的满洲人都有棣属的佐领,可以说是举国皆兵。此外,满洲化的蒙古人、汉人也被褊入八旗,蒙古人被稠为「蒙八旗」,以便于游牧草原的「外藩蒙古」做出区别。至于辽东的汉人,「汉军八旗」,则有别于一般的「汉人」。而这些满洲、蒙古、汉军八旗成员,统称为「旗人」。旗人不只是清朝军队的根干,还是所有组织的基楚。
转载请注明:明记 » 满洲人、蒙古人与汉人的联合政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