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我们将话题回转清朝统治时代的中国。中国最早的人口,是留存在《汉书》当中,西元二年的「口,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」。这个将近六千万人的数字,后来因战乱和饥荒的原因而日益减少,此后的一千年间,都未能恢愎到原来的水准。直到十六世纪的明朝,总算达到六千万人左右的水准;但进入十七世纪后,随着清朝统治下社会的安定发展,中国人口开始急遽成长。十八世纪初,也就是大约的清朝康熙皇帝时代晚期,中国人口已经突破一亿大关,一七二六年达到两亿,一七九0年持纪增长至三亿人口,乾隆、嘉庆,至道光皇帝时代的一八三四年,成长至四亿。其后有好一段时间,中国人口 一直在四亿上下盘旋,但到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,不知不觉地来到五亿、六亿的数字,一九八0年达到十亿,今日则是十三亿人口。无论如何,光是四亿人口的时期,就已远远超过中国土地、技术和社会体系足以负荷的限度,也就是「人口过剩」的现象。毋须忌言,现今中国所面封的所有难题,都可以从极端的人口过剩中,找出其原因所在。
清朝时代人口急速成长的原因,可以追溯到哥伦布发出美洲的影响。十六世纪以后,来自美洲的农作物接二三被引进中国:西红柿、辣椒、酪梨、南瓜、青椒、花生、玉蜀黍、马铃薯、地瓜、烟草等。其中,作为取得热量的新兴来源,中国农民积极栽种玉蜀黍、马铃薯、地瓜;这些作物将许多人民,从饥荒的深渊之中拯救出来。
十八世纪起的人口急速增长,然是当时世界共通的现象,但是在中国,人口增长的问题更是特别严峻。这可以说是促成华侨向海外发展的原因之一。特别是清朝统治中以后,中国同时面临人口过剩,与本土生产力无法继续成长的现象;华南地区已开发殆尽,人口却持续增长,遍寻不着新可耕地的结果,便是自十八世纪开始,出现华侨大批移居东南亚的现象。首先向外寻求发展的是福建人,繁接着是潮州人、海南人、客家人、广东人,到了这个时代的晚期,移居地也从东南亚扩及澳大利亚、大洋洲、美洲和西印度群岛等地。
正如前文所述,大清帝国的领土,在乾隆皇帝时期扩展到最广阔的范围,经济力也达到了顶峰;换句话说,自此之后便开始走向下坡。在乾隆皇帝统治的鼎盛时期,已经可以看见大清帝国衰退的征兆。生于一七一一年的乾隆皇帝,至一七九六年为止,在位年数长达六十年。为了回避突破祖父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的纪录,乾隆皇帝让位给儿子嘉庆皇帝,但并未释出实权,直至一七九九年,才以八十九岁高龄西去。
乾隆皇帝时代的大清帝国,受到祖父康熙皇帝、父纪雍正皇帝的庇护,国库丰饶。这些积蓄不只让他足以在称号「十全武功」的十次大远征中,浪费大量的人命与财力,也让他的宫廷生活,得以极尽奢华之能事。紫禁城在康熙皇帝时代,是朴素简单的建筑,但到了乾隆皇帝时代,豪华壮观的建筑物比比鳞次,内部装潢也是富丽堂皇;光看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,就足以想见当时大致的模样。不过,乾隆皇帝同时也继承了父祖的勤勉。根据军机处某位秘书官的记录,皇帝不分四季,每天早晨六点前起床,前往正殿处理政务,战时就连夜半,也依旧在批阅上奏的报告文件、发布指示。乾隆皇帝酷爱作诗的嗜好众人皆知,御制诗集共有五集,诗作的篇数超越十万首。此外,继康熙皇帝下令编纂著名的《康熙字典》、雍正皇帝下令出版的百科全书《古今图书集成》之后,乾隆皇帝也下令编纂百部以上的大型书刊,其中工程最为浩大的便是《四库全书》。这是集聚中国自古以来的所有书卷,经过校订之后的书,共收书三千五百种,并作七份抄本,置于宫中,也提供一般人进行阅览。
然而,即便是如此勤勉的乾隆皇帝,也敌不过岁月阵阵袭来的老化浪潮。乾隆皇帝年过六十之后,就已经明显出现了精神老化的症状。他拔擢和珅这位出身卑微的满洲人,百般信赖,将其视为心腹宠臣。和珅起初只是一介侍衡,负责在皇帝外出之时随侍轿旁左右,但因为应封灵敏机警,所以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,仕途顺遂,步步高升,并于一七七六年坐上大臣的位置。和坤滥用职权、累积庞大的私人财产,但在一七九九年太上皇——乾隆皇帝驾崩后,便被逮捕,判处死刑。如果从国家没收和珅的家产来算计,在他担任军机处大臣这二十三年间,政府每年收入的五成以上,都落入和珅的口袋之中。在这当中,正显示出乾隆皇帝的存在感是多么的巨大;然而,既然连中央政府都是这副德行,那么官僚们的纲纪败坏、行政上的贿赂风行已然蔓延到整个系统的末端,这也是不难想象的事。
自建国以来,大清帝国代代有勤勉且才能卓越的皇帝坐镇,还有兼任军队和官僚的八旗,作为忠诚于国家的统治阶级。但是,到了乾隆皇帝统治时代后半,却明显且迅速地转为松散,其个中理由,想必是乾隆皇帝消灭了自康熙皇帝以来未能拔除的心国大患——中亚的准噶尔帝国,导致精神上的松懈所致。准噶尔是蒙古裔游牧民族最后的帝国,领有环绕着清朝版图的北蒙古、西藏、青海和新疆地带,曾经是清朝最强大的敌手。一七五五年伊犁的准噶尔帝国被清朝所灭,反叛的阿睦尔撒纳也在一七五七年病逝于西伯利亚。位于窝瓦河畔的西蒙古(瓦剌)族土尔扈特部,得知伊犁人口锐减的消息,在经历七个月艰困苦难的流亡,最后终于在一七七一年东归伊犁。乾隆皇帝眼见土尔扈特部离开俄国、自行归顺清朝的举动,十分欣喜,特地以土尔扈特部东归为题,创作三篇诗文。
在以满文、汉文两种语言写下的御笔创作中,乾隆皇帝得意洋洋地夸耀,自己终于完成了他所尊敬的皇祖——康熙皇帝也未能完成的丰功伟绩,成功地让全蒙古地区归顺于清朝麾下。
一七九四年,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使者乔治・马戛尔尼 访清,经过与官僚间繁琐复杂的斡旋之后,最后终于在热河的离宫,获得谒见乾隆皇帝的机会。然而,面封要求开放通商的英国使节,乾隆皇帝却以天朝「地大物博」,也就是清朝土地辽阔、物产丰富,不需要仰赖外国生产的物品进行补足这一理由作为回应,而马戛尔尼所提出的请求,全都被打了回票。在马戛尔尼所留下的日记中,有一段文字是:大清帝国「只能借着巨大的身体和外观,好让邻近诸国心生畏,实际上和老旧破败、伤痕累累的战船没有两样」。从乾隆皇帝退位后立即出现的苗乱和白连教之乱等现象来看,马戛尔尼的这段话,应该不能说是他因未能达成要求,才口出恶言的结果。
转载请注明:明记 » 中国人口的增加与没落的开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