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:

三藩之乱与统治权的确立

小明 268浏览

接下来,让我们将话题转回中国。在北京,康熙皇帝尚未成年的期间,政务将是在索尼、,纪克兰哈、过必隆、拜四位辅政大臣共同商议之下,所推行的集国辅政机制。

在四位辅政大臣之中,以鳌拜的势力最为强大,其次则是苏克萨哈;但后来苏克萨哈的势力逐渐被鳌拜所压制,鳌拜派的人马独占朝廷要职,并无情地迫害反对势力,往往将对方逼至死刑。

一六六七年索尼逝世,苏克萨哈自觉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,于是提出退隐官埸的请求。在苏克萨哈的上奏文中,有这样的一段话:

垦请皇上命令臣子前往先帝陵寝守陵,如此臣子方能苟延残喘、保全性命。」

康熙皇帝听后,深感疑惑:

「我不明白,究竟有什么紧迫不已之事,会让他无法在此处生存,非得前去守陵,才得以苟延残喘呢?」。

拜趁此机会打算收拾政权,于是将苏克萨哈上奏纪求守陵的行动,归因于苏克萨哈不愿皇帝效命,并洋洋洒洒地列出苏克萨哈的二十四条大罪,决定将苏克萨哈与其七名儿子、一名孙子、两名侄儿以及同族的两人全部判处死刑,奏请皇上定夺。

康熙皇帝深知,这是鳌拜基于个人恩怨、罗织罪名的行为,因此并未立刻批准鳌拜的奏文,但是鳌拜搂起袖子大声向皇帝咆哮,经过数日的疲劳轰炸,康熙皇帝终于屈服,苏克萨哈一家惨遭灭族。

然而,拜轻视康熙皇帝的态度,则是他最大的疏忽。康熙皇帝压下自己内心的情绪,在日常政务中小心翼翼地摧出一副信用鳌拜的立埸,私底下在随侍身边的待卫中,选出臂力过人的青年,假装自己正熟衷于蒙古搏克的活动。一六六九年六月十五日,当鳌拜因有事奏而入宫之时,皇帝以眼神暗示,身边的待卫便一拥而上,将鳌拜扑倒在地,五花大绑。随后,皇帝立即公布弑鳌拜的三十条罪状,将他囚禁至死。遏必隆也被剥夺官职。至此,十六岁的少年皇帝,将碍事的大臣们一一收拾干净,首次向朝廷官员宣告,自己是一位拥有独立意志的统治者。

康熙皇帝虽然将北京中央政府的实权握在手中,但是其统治的影响力并未深入中国南方。之所以如此,原因在于被称呼为「三藩」的势力,早已在华南地区扎根发展。

说到底,一六四四年清朝对中国的征服,若是光凭满洲人军队的力量,根本不可能达成;相反地,清朝征服中国的主力,其实都是那些率领自身军队向清朝投降的汉人将领。因此,在平定中国之后,这些汉人将领就直接驻屯在各地,协助清朝维持地方上的治安。所纪的「三藩」,指的就是在云南省昆明的平西王吴三桂、在广东省广州的平南王尚可喜,以及在福建省福州的靖南王耿精忠。从表面上看来,三藩只是单纯的驻屯军司令官,对于地方上的行政,没有被授予任何的权限;但实际上,他们的实力与人脉却牢牢掌控着华南地区,并与朝廷的四位辅政大臣互通声气,看起来就像是独立的王国一般。然而,因为与四位大臣的身影一 举从宫廷中消失,看在三藩的眼中,失去自己在朝廷中的保护者,当然会有所不安。就这样,三藩与北京之间的联系关系,急速冷却下来。

此时,广州的平南王尚可喜已经高龄,一六七一年,他将藩内军队的指导权托付给长男尚之信。然而,尚之信嗜酒成瘾、性格粗暴,就连杀人夺命这种事也丝毫不放在眼里。当他获得军队的指挥权之后,便大兴土木,构筑自己的宫殿,召集党羽,为所欲为。父亲尚可喜处于等同被软禁的状态:面对这种状况,也无能为力。最后,忍无可忍的尚可喜,在一六七三年上书北京,请求将十三个佐领的军队领导权赐予尚之信,让尚之信留在广州,并允许自己带着两个佐领返回故乡辽宁省,安享天年。

其实,尚可喜的意图是想要以此为借口逃出广州,前往北京,直接向康熙皇帝亲诉实情。康熙皇帝阅见尚可喜的书信后,认为父亲还乡却要儿子留驻,实在不合情理,因而命令平南王旗下的全数军队——十五个佐领共六千人撤出广州,返回辽宁省。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和福州的靖南王耿精忠听闻消息后,在立埸上也不得不向康熙皇帝奏请,表示自己也希望从华南撤兵。

当然,两人在内心之中,是期盼康熙皇帝能够加以出言慰留的;殊不知事与愿违,二十岁的康熙皇帝竟然毫不犹豫地批准奏章,并催促两王速速撤出当地。

事实上,康熙皇帝早已察觉吴三桂与耿精忠中奏纪撤离的行为并非出自本心,但若是将两王所摊有、几乎等同于独立王国的军力继续放置在南方任其坐大,早晚会起身反抗中央政府。于是康熙皇帝盘算着:反正两王终究会发起叛乱,还是趁着对方尚未准备周全之时先下手为强,方为上策。

果然,被这急了的吴三桂动军队,高举反叛的旗帜,从根据地云南省出发,一路向北方征讨,占领贵州省、湖南省、四川省以及广西省,接着又入侵江西省、陕西省。福建省的耿精忠也起身呼应,加入叛乱,入侵浙江省。唯有尚可喜仍忠诚于康熙,固守广东省,与吴三桂、耿精忠军队对战。这就是之后绵延八年之久的「三藩之乱」的开端。

在此状况下,华中华南一带战火纷飞,甚至陕西省方面的政府军也出现易帜的状况,最初的局势对康熙皇帝而言非常不利。看在西藏达赖喇嘛、以及臣服于达赖喇嘛的青海和硕特部族眼中,想必也会认为北京的清朝政府或许就要被推翻吧!因此,达赖喇嘛不只丛一开始就和康熙皇帝的约定好,说和硕特军队不会在此时对四川、云南地区发动攻击,还在一六七五年致信康熙皇帝,劝说康熙皇帝承认吴三桂的独立,达成和解。

尽管如此,康熙皇帝在战略上的长才,可以说是在这一埸难局之中,发挥得淋漓尽致。他不仅鞭策胆小、退缩的皇族将领展开行动,还重用汉人的优秀将领,灵活且适当地分配兵力,确保战斗的补给线,成功将敌方阻挡在长江一线。当他首先收拾完陕西的叛乱后,再劝降耿精忠,取回福建。广东方面,尚之信将尚可喜困在府邸之内,响应吴三桂的叛乱,尚可喜在愤慨之中死去。然而,清军已取回福建,江西的战况也转向有利于清朝,结果尚之信又再度投诚康熙皇帝。

吴三桂见情势不妙,于是索性一不作二不休,于一六七八年在湖南前线登基称帝,不久后逝世。帝位由孙儿吴世瑞继位,但自此之后叛乱就此开始转向衰弱。一六八一年,清军包围昆明,吴世瑞自杀,为期八年的内乱就此画上句号。二十八岁的康熙皇帝,终于将中国全土纳入治理的范围之内。

攻陷昆明城之际,吴三桂、吴世瑞与达赖喇嘛之交往的书信,落入了清军的手中,达赖喇嘛两方讨好的事实因而浮出水面。其后,康熙皇帝便对拉萨的影响力抱持着警戒之心。

转载请注明:明记 » 三藩之乱与统治权的确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