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:

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战争

小明 298浏览

仅管如此,对于康熙皇帝而言,这还不足以成为主动出击北蒙古,与噶尔丹相争的充分理由。之所以如此,原因在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战术上有着根本差异;是故,要对像是准噶尔这类游牧国家发动战争,中国必须要有耗费大量人命与物资的觉悟才行。

游牧民族军队的特征,就是不需要负担太多的军事费用。不需支付士兵的军晌,只要将战利品的十分之一交给战争领导者,其它全部归为自己所有。补给方面也十分轻松,甚至不需要补给部队。在出兵启程之际,兵士们各自在腰间的皮囊中装入干酪和肉干,就足以提供三个月的行动所需。

相对于此,农耕民族的军队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。要出兵就必须休耕,只要出动一次,马上就会反映在收租结果上,导致收租的减少。因此,政府方面必须提供相应的补偿措施,也就是支付军晌。此外,最大的难题通常是军队的补给。农耕民族的军队在游牧地带作战之际,就无法从当地征收粮食,因此在军队行进的路线上,不得不提前将粮食丛内地运送过来,累稹存粮。但是,若补给部队的步调领先战斗部队一步,就无法避开敌方的袭击。如此一来,战斗部队只能自行运送军粮,但这样就必须带着高出兵士数目数倍以上的牛车或骆驼一同前行,自然也会严重拖累行军的速度。整体而言,愈是大型的部队,补给愈是困难,行军的速度也会随之低下。

不只如此,农耕民族的军队是以步兵为主,必须採取密集队形集体行动;相对地,游牧民族的是全员骑兵,行动敏捷且擅长奇袭攻击。综合上述,农耕民族的军队根本就无法与游牧民族的军队匹敌。在军队的装备较敌方优秀的状况下,或有取得胜利的可能。但即便是在装备优势的条件下,要如何在游牧地带严酷的自然环境禅坚持下去,农耕民族的兵士们并未接受过这类的训练,总会一个接一个脱队死去,因此胜利经常是要付出莫大的牺牲作为代价。就算中国物产丰富、汉族人口聚多,人命和物资也禁不起长年如此的消耗。

游牧民族的军队是骑兵队,行动距离长,移动速度也快,对农耕民族的军队而言,要捕捉敌军,等于是不可能之事。即使偶然和敌方短兵相接,敌兵只要眼见形势不利,就能够迅速掉头、脱离战线,因此与农耕民族军队无法给予对方致命的一击。对农耕民族军队而言,进攻游牧地,就彷佛是在沙漠中追逐海市蜃楼一样。

噶尔丹的大本管,设在阿尔泰山东麓的科布多。科布多距离北京的三千公里,离中国边境遥远,不在清军的行动范围之内。对康熙皇帝而言,只能耐心等待敌人进入他的攻击范围之内。

转载请注明:明记 »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战争